赶集那天,天边才泛起一层鱼肚白,鸿叔就抱着允儿走了过来。
    下山的路不好走,来回时间又长,所以鸿叔把允儿交给了仲修远照顾。
    平日里,李牧每天都会山上山下地跑一趟,来回一趟回去刚好天亮,今天为了配合鸿叔的速度慢了些。
    下了山,过了翠竹林,到了镇子外时太阳都已经出来了。
    今天是赶集日,镇上人多,商贩也从各个地方赶来,十分的热闹。
    这镇子说是附近最大最繁华的镇子,可实际上这也不过就是个芝麻小镇,要和那些城、县比起来那就差得远了。
    镇子上就一条主街道,站街头能一眼望到街尾。
    街这头是一些店铺饭馆,中间是些杂货小店,尾巴那头就是些卖菜、卖肉、卖干货的。
    街上行人接踵而至人头攒动,叫卖声还价声起起伏伏人声沸扬,整条街好不热闹。
    镇上的县衙不在这街上,在另一个方向,李牧跟着鸿叔在镇上绕了半圈,很快便找到了那不大的府衙。
    这府衙应该有一段时间没有修缮过了,破旧不说,大门旁边的鸣冤鼓也不知道放了多长时间,都被晒裂了。
    李牧跟着鸿叔往大门走去,才进门,一个二十出头的男人就不客气地拦住了两人,“干什么的!”
    他视线在两人的衣着上扫了一遍后就更加不客气,“知道这什么地方吗?敢乱闯。”
    “他是李牧,是县衙的人让我们来的。”
    鸿叔指了指李牧。
    听到李牧两个字,那人眼中有惊讶一闪而过,随即才让开大门。
    李牧跟着鸿叔进了大门,正往里面走去就听鸿叔的声音传来,“狗眼看人低,倒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。”
    李牧有些不解。
    鸿叔知晓他会如此,回头看了一眼在大门看门的男人,轻声与李牧说道:“他就是张舒兰的儿子。”
    张舒兰见人就说她儿子是个吃官家饭的,要把人抓去坐牢抓去当兵,不知道的人还真会被她唬住,事实上她儿子不过就是个给县衙看大门的。
    事情传到国都后皇帝当即就下了死命令,人必须抓到,即使是把整个大宁国翻个天翻地覆也绝不能让仲修远逃回去!
    若仲修远逃回袁国,那众将领就直接提头谒见。
    圣旨下来后,大宁国立刻封锁国线闭国,当初仲修远逃走的方向更是直接被派遣出了两万追兵。
    仲修远十年不败的战绩确实是值得大宁国如此大动干戈,这一点无人质疑。
    所以除了起先那两万士兵之外,搜索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。
    仲修远受了伤逃不远,上面的人直接就把这一大片都给封锁了,只许进不许出,同时剩下的人则是开始地毯式的挨着挨着一点点搜索。
    近一个月后的现在,大军搜索到了这边。
    平民百姓对此事虽有怨言,但大部分还是持支持态度,毕竟大宁国等了十年才等来仲修远一次失手,若他们这次不能把仲修远拿下让他跑了,那下一次谁都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。
    悬赏的赏金也在不断的加,从一开始的百万加到如今的千万,银两也变成了黄金。
    大批士兵进镇,让整个镇子十分热闹。
    李牧与鸿叔两人没在镇上呆多久,简单的吃了碗面条就出了镇子往山上走。
    回去的路上,李牧特意绕了路去了一趟自己新包下来的那个水塘,几年时间不见,水塘水位增加了些,水也清澈了不少。
    李牧刚刚穿越过来跟着鸿叔学种地那会儿,就打过这水塘的主意。
    他家其实也是农村的根,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的农民,后来就是靠着养鸡鸭发家的。
    一开始倒不是他自己家养,而是他大伯看准了时机自己在村里办了养殖场养鸡鸭,正赶上好时候,鸡鸭销量好,忙不过来,李牧父母就跟着入了股,帮着喂养这东西。
    李牧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他家里已经有些钱了,那会儿为了给李牧弄个城里户口读书,夫妻俩狠了心凑了些钱在城里买了房子。
    等李牧上初中的时候,家里已经自己开始包山养这些东西和种树,他大学毕业那会儿经济萧条,家里亏了不少,才转手卖掉。
    李牧其实没接触过多少养殖场的事情,他可以说是从小就长在城里头。
    他父母望子成龙,就算是放假都很少带他去养殖场,而是让他在家读书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